[清空] 播放記錄
像兄弟敦和睦,朋友篤誠信。陳子昂。一樣的諺語
兄弟敦和睦,朋友篤誠信 ——陳子昂《座右銘》 兄弟之間重要的是和睦,朋友之間誠信很重要 孝在于質實,不在于飾貌 是告誡子女對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化他們,給父母一幢,一筆財富,這都只是物質上的,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,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,不是嗎?如果只是在禮節方面做得周全,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,還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。 有這樣一則故事:在海中的孤島上,住著一只母烏鴉和三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烏鴉。小烏鴉在母親的呵護養育下一天天成長??墒怯捎跉夂虻淖冞w,天氣驟冷,母烏鴉意識到必須在幾天內把小烏鴉全部帶回海的那一片,否則它們將不能存活。但是,小烏鴉們根本無能力飛翔,更不必說如此長的路途了。母烏鴉只有一只只地把它們帶往海的那一邊,于是它們啟程了。 母烏鴉帶著第一只小烏鴉飛過了大半個途程后,母烏鴉漸漸感到體力布支,快要堅持不住了。于是母烏鴉問第一只小烏鴉:“等我老了,你會侍奉我嗎?”小烏鴉由于害怕被海水淹死,不假思索地回答道::當然會,我會全身心地去侍奉您的?!澳笧貘f嘆了口氣,堅持不住了,松開了爪子,小烏鴉被海浪卷走了。母烏鴉又飛回了鳥巢。 第二只小烏鴉啟程了,在母烏鴉體力布支時,問了同樣的問題。第二只也怕淹死,急忙答道:“會的會的,我會一直侍侯你到老?!蹦笧貘f嘆了口氣,終于由于堅持不住,第二只也被無盡的大海吞沒了。 只剩下最后一只小烏鴉,母烏鴉再次問起了那個問題,小烏鴉不緊不迫地說道:“不會。 ”“為什么呢?”母烏鴉反問道?!八砷_我,媽媽可以活得更好”于是,母烏鴉用盡自己全身的最后力量拍打著翅膀,終于安全到達了海的那一邊。 有什么感觸嗎?所謂“孝在于質實,不在于飾貌?!爱斀裆鐣卸嗌偃藢Υ改甘钦嬲米约旱膬刃娜ジ谢麄兊哪??給父母一幢,一筆財富,這都只是物質上的,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,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,不是嗎?如果只是在禮節方面做得周全,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,還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。 那么我們應該“事其父母,盡也?!绷λ芗暗厝バ⒕锤改?,去關愛身邊的每一位長者。因為在父母的帳戶上,我們永遠寫滿了赤字。 同學們,當你咿咿呀呀學舌,跌跌撞撞學步,懵懵懂懂明事時,你的父母親是不是總是叮囑你這,你那的。你是否聽膩了他們的嘮叨呢?而現在你是否意識到,他們的嘮叨是綿長的掛念和關懷。你是否相反得對母親叮囑呢?而把她當成了一個孩子呢?你是否察覺到,當你和母親同站在雪地時,你留下的腳印深深的陷下去,而母親的卻淺淺的,你會感到一種力量嗎?自己長大了,而母親老了。這就是親情的輪回。 世事滄桑,歲月無情,而人有情,你的關愛會慰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。然而“最美不過夕陽紅”,呵護這份美吧。 后記:我害怕變老,但我仍然要尊敬老人。 因為尊敬老人就是尊敬未來的自己。 有個朋友曾經和我說過:誰都會有老的一天。希望他不要忘記自己說過的這句話。 我馬上要離開這個城了,這個我父母所在的城,只為了 愛 。我是不孝的。我知道。 我將永遠背負這沉重的赤字。 子曰:‘愛親者,不敢惡于人;敬親者,不敢慢于人?!? 【白話】孔子說:‘要親愛自己的父母,必先博愛。就不敢對于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。要恭敬自己的父母,必需廣敬,就不敢對于他人的父母,有一毫的簡慢’。 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?!背鲎灾T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《誡子書》。 諸葛草廬中門聯: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。劉、關、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,至中門,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。其大意是:不追求名利,生活簡單樸素,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;不追求熱鬧,心境安寧清靜,才能達到遠大目標。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。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中有這樣兩句話:“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?!北緛硎桥砰y句,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,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。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,干仄極不和諧。 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。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夫學須靜也,才須學也,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。淫慢則不能勵精,險躁則不能治性。年與時馳,意與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窮廬,將復何及! 譯文:有道德修養的人,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,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,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。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,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刻苦學習。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,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;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;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??v欲放蕩、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;冒險草率、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。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,志愿時日消磨,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。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,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,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。(蘭溪諸葛村)[注:應網友 武春森要求. “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?!背鲎灾T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《誡子書》。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,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“雙重否定”的句式,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。用現代話來說: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,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,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”。 通過上述,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《邏輯學》中的“否定之否定規律”來強調他要表達的“淡泊以明志,寧靜而志遠”。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。這同“要想取之,必先與之”,“欲達目的,需先迂回曲折”的道理一樣,現在的“淡泊”、“寧靜”求清凈,不想有什么作為,而是要通過學習“明志”,樹立遠大的志向,待時機成熟就可以“致遠”,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。 “淡泊”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,《老子》就曾說“恬淡為上,勝而不美”。后世一直繼承贊賞這種“心神恬適”的意境,如白居易在《問秋光》一詩中,“身心轉恬泰,煙景彌淡泊”。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,凝神安適,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誡子篇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。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夫學須靜也,才須學也,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,淫漫則不能勵精,險躁則不能治性,年與時馳,意與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窮廬,將復何及! 評論 本文節選自《諸葛亮集》為家訓。全文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志,須從談泊寧靜中下功夫,最忌荒唐險躁,即扎硬寨,打死仗。這些話看似老生常談,但出于父子之情,便是不同。
兄弟今天也很和睦
兄弟今天也很和睦網頁鏈接密碼:3h25